舒云亮
一直想写一篇关于“江北岸”引仙街7号的文章,因为我就在那个墙门出生和长大,在那里度过了人生的前三十年。
引仙街是一条小街巷,呈南北走向,南北两头分别是比它名气大得多的板桥街和使君街。这三条街大致呈“工”字形,引仙街就是中间那条短短的竖条。引仙街的短是名副其实的,因为它从南头的1号延伸到北边的7号就结束了,长度不足百米。
七号墙门坐西朝东。这是宁波各处都有的一个典型的四合院两层楼墙门房子。进大门后先是一个天井或明堂,两侧是厢房,中间是客堂间。穿过楼梯弄就是长方形的后明堂,那里安放着一排水缸,有一口水井和洗刷的石台,西侧是一排厨房和柴间,北侧有一扇后门,可以通往使君街。
听说这个墙门原先的主人是余运财,后来房东保留了南厢房楼上的一个房间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墙门内先后搬入了五户人家。
那时候每户都有四五个孩子。他们的年龄差不多,大都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,个别的是在六十年代初期出生。孩子们常常在客堂间写作业,在明堂里玩造房子和捉迷藏。夏天的时候,男孩们常常结伴去火柴厂后面的姚江游泳。冬天的时候,小伙伴们因地制宜,在明堂里打板毛球,还把过道的门卸下来,搁在一口笔筒缸上,再放上两块砖和一根扫帚把,玩起了乒乓球。
七号墙门邻里和睦。每当谁家的煤球风炉水开了或墙门外的垃圾车来了,常常会有人提醒或吆喝一下。谁家做了点心或可口的菜肴,常常会让各家一起分享。楼上方家的男主人从部队转业后在水产渔业部门工作,每当出海回来,他都会把新鲜的鱼虾分送给墙门内的每家每户。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,至今依然让我深受感动。
记得1971年除夕那天,天气晴朗温暖。吃完年夜饭,我们全家去了五一剧院看电影。但母亲和哥哥突然从乡下回宁波,走进大墙门时他们看到自己家是铁将军把门。邻居告诉他们,家人都去看电影了。然后对面的金家搬来了椅子,楼上的方家端来了热气腾腾的年糕汤,体现了浓浓的邻里之情。等电影散场我们回到家的时候,我看到哥哥正心满意足地吃下最后一片年糕。
七号墙门文化气息浓厚,家家户户都有一些图书,孩子们在课余的时候经常互相借阅和分享图书。记忆中我就在墙门里阅读了小说《红岩》《三家巷》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还有《山乡巨变》和《三国演义》等连环画。在这样的氛围下,我们墙门的孩子都爱读书学习。在当时五户人家的22个孩子中,有4个考上了全日制大学,有6个高中生,还有的是技校和初中毕业,这在六七十年代是比较少的。
那个时候也是七号墙门最为热闹的时候。但随后孩子们陆续参加工作,或上山下乡或去外地求学,再后来纷纷结婚成家,大都搬去了别处居住,墙门内冷清了许多。
世纪之交,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,引仙街拆迁了,原来的住户四散搬离,七号墙门从此灰飞烟灭,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,只留在了历史长河之中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