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4:喜迎党的二十大
上一版3   4下一版  
 
标题导航
全力提升老年助餐服务~~~
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  下一期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全力提升老年助餐服务
江北守护“银发一族”的幸福“食”光
送餐员为行动不便老人送餐上门。
老年食堂内,老人们愉快享用午餐。
老人正在领取自己的专属餐盒。
夕阳幸福餐厅的花样菜品。

  全媒体记者  杨雯淇  文/摄

  编者按:今年10月是全国第10个敬老月,今年敬老月的活动主题是“反诈防骗,敬老助老”。其中,老年助餐服务作为老年人群体关心的“民生小事”,不仅是敬老助老的重要一环,亦是衡量社会养老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。为了解我区老年助餐服务开展情况,近日,记者来到庄桥街道姚家村夕阳幸福餐厅、慈城镇居家养老(助残)服务中心等多个老年助餐点位,聚焦农村空巢老人“吃饭难”问题,探索我区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的创新与困境。

  助餐难题

  老龄化加剧  服务待改善

  老人安则家庭安,家庭安则社会安。据了解,截至今年7月底,我区共有户籍老年人口(60周岁以上)7.3万人,占户籍总人口的26.2%,远高于全国老年人人口20%左右的比例。其中,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9695人,占老年人口的13.2%,失能半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6.5%左右。数据的背后,反映着我区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,以及亟待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。

  同时,老年人口的增加也给老年助餐模式的实地推广带来了不小难度。记者了解到,目前我区老年助餐服务的服务主体是60至9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,其中,60至70岁老人在餐食上追求“色香味”俱全的口感和丰富的菜品,80岁以上的老人则要求餐食的软烂清淡,因众口难调,部分老年助餐点会出现助餐满意度偏低的问题。

  其次,农村地域较广,自然村之间距离较远,导致老人到助餐点吃饭的意愿不强。人气不旺,加上老年助餐微薄的盈利空间,一旦遇上材料成本、人工成本的上涨,对老年助餐点的经营者而言都会是不小的困境。

  老年食堂

  家门口的幸福“食”光

  “今天有红烧肉、排骨粥、咸蛋黄焗南瓜……全是我爱吃的,感觉比昨天的菜色还要好,太喜欢了。”近日,记者来到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的夕阳幸福餐厅,看到临近饭点的食堂内大排长龙,近10种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被整齐摆放在橱窗内,散发出诱人的香气,老人们一边排着队,一边张望着橱窗内的菜品,纠结着今日必吃的美味佳肴。

  空巢老人张爷爷是夕阳幸福餐厅的铁杆粉丝,几乎每天都会前来用餐的他告诉记者,夕阳幸福餐厅的饭菜特别适合老年人吃,不仅荤素搭配味道好,种类丰富,营养均衡,工作人员盛的饭菜也是实打实的分量足,仔细照顾着他们这群老人们的牙口和胃口。

  而作为一名常年独居在家的孤寡老人,张爷爷对曾经的“吃饭难”问题也深有体会,“以前一个人吃得少,带来的麻烦却不少,买菜、做饭、涮洗不说,剩菜剩饭将就着吃的情况也时常发生。”幸好现在村里有了老年食堂,让他不用再为吃饭发愁,还能认识到许多年纪相仿的老人们,大家聚在一起,吃饭、聊天,孤单的老年生活都变得明媚、热闹起来了。

  环境友好、菜品丰富、价格实惠,成为了夕阳幸福餐厅深受附近老人喜爱的原因。作为全区首家老年食堂,夕阳幸福餐厅有关负责人也向记者透露了他们的经验之谈。“最关键的当然是菜品的部分。”负责人姚女士告诉记者,早在食堂经营前期,他们就通过入户走访、问卷调查、集中座谈等方式,深入了解了老年群体的用餐口味和饮食建议,并特地聘请村里两位经验丰富的厨师为老人们掌勺。

  待食堂步入正轨后,他们每周都会更换菜单,争取每日饭菜不重样。姚女士告诉记者:“为了确保饭菜种类丰富、营养均衡,我们一周的菜单制定需要走多个流程,先由厨师理好菜谱,再交给食堂负责人确认,最后将拟好的菜单交由营养师进行营养匹配。若老人们临时提出想要吃某道菜,隔天,我们就会在既定的菜单上新增那道菜品,以满足老人们的用餐需求。”

  除了让老年人吃得健康、吃得开心外,保障老年人饮食安全也是夕阳幸福餐厅的重要考量。走进食堂大厅,中央空调、风幕机、臭氧发生机等设备,一应俱全。大厅墙上,一块液晶电视屏幕格外显眼,屏幕以九宫格的方式播放着餐厅后厨的实时画面。食材储存是否达标、厨师烹饪是否卫生等各个环节,一目了然。

  在大厅另一侧,标有老人名字的餐盘放置箱被整齐排列在墙上,姚女士向记者介绍道,这是他们食堂为了老人饮食安全想出的小妙招。“以前,食堂的餐盘都是集体回收,集体发放,存在清洗不干净、易交叉感染的风险。现在,老人们都拥有了自己的专属餐盘,用餐结束后,老人们需要自行清洗好餐盘,放入标有自己名字的放置箱,第二天用餐时,再从自己的放置箱中取出。另外,食堂工作人员每个月还会对餐盘进行两次深度消毒,力保老人用餐安全。”

  而在价格方面,夕阳幸福餐厅的餐标是每餐15元,其中,老人们需要承担4元,剩余的钱均由政府、爱心企业、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买单。“‘公益补一点,自己出一点’,既能保证食堂办得长久,也让老人们吃得实惠。”姚女士表示。

  送餐上门

  足不出户吃上“暖心饭”

  “奶奶,今天的晚餐都是你爱吃的,记得趁热吃。”临近傍晚,慈城凉意骤起,慈城镇居家养老(助残)服务中心的送餐员葛宝霞披着红色马甲,紧抱饭盒,敲响了独居老人李奶奶的家门。向李奶奶简单地寒暄过后,葛宝霞随即跳上电瓶车,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户独居老人家中。

  “我老开心咯,每天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。”拿到晚饭的李奶奶,利索地打开包装严实的饭盒,排骨、青菜、西红柿炒鸡蛋3个菜映入眼帘。虽说都是家常菜,但对于今年90岁高龄的李奶奶来说,这不仅营养均衡,还十分符合她的口味。

  据了解,在慈城镇,像李奶奶一样的高龄独居老人不在少数,由于子女不在身边,自己又行动不便,就报名参加了慈城镇居家养老(助残)服务中心开展的“为老助餐”计划,这样足不出户也能在饭点吃上新鲜的饭菜。

  负责送餐的配送员是保障老年人准时准点吃上饭的“定心丸”。每天早晨6点,他们就开始忙碌起来。买菜、备菜、做饭……一通忙活后,上午10点,他们准时将热乎的饭菜打包装盒,搬上电动车,开启了日复一日、风雨无阻的送餐之路。

  葛宝霞介绍,目前他们送餐团队每天配送的数量有近百份,主要采取定点取餐以及送餐上门两种方式。在符合疫情防控的前提下,他们会选择几处合适的点位放置餐食,让住在附近,有行动能力的老人自主进行取餐。对于行动不便或不愿意自行取餐的老人,工作人员会选择送餐上门。

  “慈城很大,我们的送餐范围也很广,让所有订餐的老人都能准时吃上热乎饭菜并非易事。”除了安排两种送餐方式外,慈城镇居家养老(助残)服务中心还积极引入附近的退休党员、爱心人士等志愿团队,扩充送餐力量。

  “谁都有老的时候,趁着自己还能动,就想多为社会有需求的老人服务。送餐虽然辛苦,但看到老人们吃得开心,吃得安心,再多辛苦也值得。”葛宝霞说道。

  不论是打造一座家门口的“幸福食堂”,还是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贴心的上门送餐服务,都是我区在改善老人饮食难题,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方面的重要实践。当然,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,这背后,既有社会发展遗留下来的现实困境,亦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通力合作。记者从区民政局了解到,目前,我区老人助餐需求尚未得到全面有效满足,助餐社会力量相对薄弱,主要靠政府投资建设食堂开展堂食及送餐服务。

  未来,区民政局将以“提升助餐服务老人数”为工作目标,出台区级助餐规范性文件,结合江北实际确定标准化食堂的建设、运营补助及特殊高龄困难老人的补助标准,以解决高龄、孤寡、独居、空巢老人吃饭难为重点,兼顾解决其他老年人吃饭难问题,构建以“颐养餐厅+助餐点+送餐服务”为主体的运营体制,发动社会爱心企业、人士参与捐赠,通过政府补助、企业让利、社会捐助、子女负担的方式努力实现老年助餐可持续化。

  相关链接

  老年助餐,不止于餐

 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,老年助餐这件事,已不是一个“做不做”的问题,而是一个“怎样做得更好”的问题。

  比如,机构或者餐饮企业在从事助餐点服务时,如何进行市场调研分析,调整经营策略,实行精细化管理,保证助餐点能够持续运转下去?

  助餐点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,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,但在财政投入一定的情况下,政府相关部门又如何通过“游戏规则”的设置,去规范和引导养老助餐行业的良性发展,让真正致力于养老产业的企业在得到支持的同时,撬动更大的社会效益?

  在接下来的老年助餐探索中,我们期待着这一个个问题的创新解决,让更多的老年人尝到幸福滋味。

  (来源:《河北日报》老年助餐:如何守护“舌尖上的幸福晚年”记者 周聪聪)
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要闻
   第03版:喜迎党的二十大
   第04版:喜迎党的二十大
江北守护“银发一族”的幸福“食”光
新江北报喜迎党的二十大04江北守护“银发一族”的幸福“食”光 2022-10-14 2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